■财经观察
争创机器人产业高地 青岛亮出决心与底牌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2020年11月24日 版次:A01 作者:

孙梦

  机器人产业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塑造制造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和手段。昨日,以“应对新挑战 拥抱新技术 抓住新机遇”为主题的2020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主论坛在青岛高新区举行。
  对机器人产业发展,青岛规划未来3年内全市机器人核心技术本地拥有率达到80%,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达到70%。机器人产业的青岛机遇正在形成。

  青岛机器人产业突破发展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据统计,2014-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4万台,国内机器人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9%。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青岛作为中国领先的制造业强市,拥有最齐全的工业门类。中国的工业大类一共有41个,青岛有39个,各类机器人制造商在青岛都能找到所需要的应用场景。
  在政策扶持方面,青岛出台了“青创十条”,积极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以诺力达、科捷等企业和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为蓝本,实现相关机器人产业扶持的精准滴灌。
  在创投风投方面,青岛积极引导创投风投等社会资本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上海长城证券合作成立规模1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金,与光大银行共同建立机器人产品融资租赁平台,重点支持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突破和应用推广。
  在人才培养方面,青岛建设了国内首家工业互联网学院,按照市场需求“订单式”培养人才,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商汤等15家头部企业都已经开始在青岛进行人才创业培育,推动青岛机器人产业的应用场景更好地与人才、技术、资本对接,实现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
  五年来,依托青岛高新区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平台,青岛加快推进产业集聚与链条延伸。十三五”“期间,青岛市机器人企业数量、营业收入呈现10%以上的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机器人企业50余家,实现营收40亿元,初步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去年以来,青岛发起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全力推动机器人产业突破发展,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速度达到了34.1%。

  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

  虽然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不断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但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全球超过85%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市场份额被国际厂商所占据。
  “基础材料的研发不足和机器人应用人才的严重缺失,是制约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瑞松科技现有员工约500人,其中技术研发人员有200人。在多个产业领域里,瑞松科技提供了机器人系统技术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卡脖子”的关键性技术上,瑞松实现了突破,比如此前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应用于汽车装备生产方面的超高速传送技术、虚拟调试技术、3D视觉引导技术、高速滚边技术等。
  中国机器人产业要想摆脱追赶期,只有在科研、技术和人才上发力。
  “我们的使命就是‘简化人和物的移动,让生活更加便捷和有趣’,其中‘简化物的移动’,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及最后一百米的问题。”九号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董纪东表示。作为中国境内上市企业中“VIE+CDR第一股”的九号公司,拥有1000+全球行业基础核心专利,拥有1000万台年产能的全球生产基地,产品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九号公司开始重点研发“配送类服务机器人产品”,“比如在青岛的酒店、写字楼,我们已经有了具体的商业落地计划。” (下转A4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