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前后岛城空气质量将明显改善
昨日我市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冷空气过境将送来好空气

来源:青岛财经日报 2019年01月15日 版次:A04 作者:

本报讯(记者 陈璐 通讯员 章维 方渊)受大范围不利气象条件影响,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处于重度污染及以上程度,经环保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合会商,我市自昨日12时起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并同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随着一股冷空气过境,我市空气质量将在15日中午前后明显改善。

  西北方向污染物传输影响

  根据专家解读,本次大范围区域性重污染过程于9日晚开始,山西、陕西和甘肃部分城市最早出现重度污染,在区域静稳天气形势下,温度逐步回升,地面转弱偏南风,局地叠加高湿度和逆温影响,大气扩散条件持续不利,10日晚重度污染带扩大至山西、陕西、辽宁、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北部,共计50个城市出现小时值重度及以上污染;11日~12日上午,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覆盖了京津冀及周边、东北地区、汾渭平原、山东半岛、河南大部、湖北北部等区域,发生小时值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数增加到84个。12日午后受短时西北风渗透影响,河南、湖北、山西等污染形势有所缓解,整个污染带有向东南方向推移的趋势,但总体呈维持态势,京津冀中南部、汾渭平原、辽宁等局地污染加重。我市位于上述污染物传输的下风向,自1月11日13时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随后持续受不利气象条件及西北方向污染物传输的影响,空气质量在中度污染至严重污染间波动。

  我市各部门开展应急响应

  根据《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青政办字[2018]115号)要求,我市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开展预报预警、污染控制等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工作,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处置措施。重点加强对工业源(工业企业)、移动源(重型柴油货车)、扬尘源(建筑施工工地)的污染减排控制措施,如加大执法检查力度、限制重型柴油货车进出厂区、增加道路清扫和洒水保洁作业频次等应急措施。截至目前,我市环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369人次,检查工业企业421家次,查处环境问题12起。城乡建设部门检查工地170个次,土石方施工工地已停止施工。市城市管理部门组织各区市增加施工工地出入口周边市政管辖道路机扫作业频次;通知辖区运输企业和处置场所做好密闭运输措施和扬尘控制工作。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出动清扫车、吸尘车、洒水车以减少施工扬尘。市经信委组织企业落实《青岛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督促相关重点污染企业减排限产,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响应相关工作。市卫计委按照通知要求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及医疗救治工作。各区市政府也都快速响应,累计出动人员175人次,巡查施工工地143个次,停止土石方等易产生扬尘作业建筑工地63处,督查在建项目82处,清扫路面5300多公里。查处运输散流物体撒漏、乱倒乱卸以及施工车辆带泥上路、撒漏等违法行为7起。
  经与市气象部门会商获悉,1月14日夜间至1月15日白天,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市,冷空气前期,受西北方向污染物传输影响,空气质量将再次出现污染峰值,1月15日中午前后,冷空气整体过境后,空气质量将明显改善。

  >>相关链接

  我市连续三天发布大雾黄色预警

  本报讯(记者 封满楼 通讯员 林泽磊 万夫敬)近日青岛出现大雾天气。青岛市气象部门已连续三天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气象部门预计,随着1月15日强冷空气的出现,大风天气会将雾霾吹散。
  气象部门专家表示,入冬以后,冷空气的间歇期,出现雾和霾的几率大大增高了。雾一般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夜间和清晨,各种气象条件形成的雾,如辐射冷却形成的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等。还有锋面雾、坡面雾等。
  针对大雾天气影响,青岛市气象部门加强了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于1月11日15时50分发布了大雾黄色预警信号;1月12日15时30分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1月13日15时45分继续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据了解,受大雾天气影响,近几日我市部分地区及近海能见度小于500米,局部能见度小于200米。
  根据青岛市气象台预报,1月14日后半夜开始,青岛将迎来强冷空气,并出现大风天气,降温幅度较大。目前青岛市气象部门正密切监测此次冷空气的发展和影响,并将及时发布气象预报信息、大风预警信号等。冷空气来临后,大雾天气将有所缓解。

  >>相关新闻

  青岛这些地方是雷电易发区

  本报讯(记者 封满楼)青岛市气象局昨天发布了《青岛市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划分》,根据全市雷电监测历史资料,发布了青岛市雷电易发区域,并提出了防范等级划分。

  年雷暴日极大值为36天

  青岛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属温带季风气候,且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据气象地面观测资料统计,青岛市年平均雷暴日数在18.2-23.5天之间,年雷暴日数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多,年雷暴日极大值为36天(1995年即墨区),年极小值为10天(2000年胶州市),属于雷暴活动较频繁的地区。根据气象部门闪电定位数据统计,闪电强度分布呈现从沿海向内陆雷电流强度逐渐减小的趋势,雷电流平均强度为12.21kA。

  四区市雷电活动频繁

  青岛市气象部门依据各地年平均地闪密度划分青岛市雷电易发区域,利用自然断点法将青岛市雷电易发区域划分为三级:易发区、中发区、低发区。地闪数据采用气象部门闪电定位系统2007-2015年的监测资料,地闪密度越高,表示单位面积落雷次数越多,雷电活动越频繁。
  其中,雷电活动频繁、落雷密度大的区域为易发区,雷电活动较频繁、落雷密度较大的区域为中发区,雷电活动相对较少的区域为低发区。我市的黄岛区、即墨区、胶州市和莱西市部分区域为雷电活动易发区。

  雷电防范等级划分为四级

  结合全市雷电易发区域划分结果,按照各建(构)筑物及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使用性质以及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和后果,我市将雷电防范等级划分为四级,各级防范单位按照相应要求做好雷电防御工作。
  其中,一级防范范围包括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火炸药及其制品的危险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爆轰,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具有0区或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或设施;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或设施,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我市规定,一级防范需设立防雷安全管理部门,制定防雷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防雷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防雷安全知识培训;建立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和防雷装置巡检制度,每年组织应急演练宜不少于2次,定期和不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自查,及时上报雷灾事故;依据国家相关标准设置防雷装置,并按要求定期检测;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建设前宜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关注雷电预警信息,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并根据预警信息合理安排生产和工作。

分享到: